瀕臨消失的望謨儺文化
儺戲表演
望謨民間存在一定數量的儺文化!日前,本人應貴州省寫作學會邀請,一同到望謨縣采風時,無意中得知了這個消息,令人振奮不已。
在貴州,儺文化的存在并非什么稀奇事。安順屯堡、道真、德江等地至今仍有豐富的儺文化存在著。由北京民族文化宮、貴州民族文化宮、國家大劇院共同主辦的以貴州儺文化為主的中國儺文化展日前正在國家大劇院展出,受到首都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和好評。即使放眼全國,貴州儺文化仍占有重要的位置。
然而,在以布依族、苗族為主要聚居區(qū)的望謨縣,仍有儺文化至今流傳,則令人無比稱奇。
偏遠山鄉(xiāng)尋儺
在望謨,以布依族語言、服飾、刺繡、摩經等為主要特征的布依族文化,是這個少數民族占全縣總人口80.2%的縣份的文化顯著符號。正在著力打造的“中國布依城”,更是讓外界充滿期待。
就當大家都在關注望謨的布依文化時,望謨縣攝影家協會主席吳紹衡透露,在望謨縣新屯鎮(zhèn)的柯杉村八組,以一個姓盧的家族為主的隊伍,至今還在當地傳承著儺戲和儺面具,至今保存完好。
8月25日,采風組按照原計劃返回貴陽。在頭一晚晚餐時得知望謨民間仍存留著儺文化的消息后,貴州財經大學何瓊教授、貴州師大楊淑媛教授與本報記者決定留下來,到柯杉去看看儺文化。
當天一大早,在望謨縣政協副主席胡亦、望謨縣新屯鎮(zhèn)黨委書記岑章富等人的陪同下,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顛簸,我們來到了新屯鎮(zhèn)弄林村。村干部找來了當地的布依摩公,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摩公給我們展示的只是一般的道場儀式,并非儺文化。
經過在場的人打聽得知,真正的儺文化在柯杉。
于是,采風組一行人于中午時分向柯杉出發(fā)。得知有遠方的客人要來,掌握著儺文化的村民盧興義、盧興坤放下在縣城的泥水工,趕了回來。
“你們大老遠的來,我們太高興了。”盧興坤說。
盧興坤告訴記者,他們的祖師叫何法真,儺戲和儺面具都是祖師從廣西傳過來的,至今傳了八代,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文革’時這些東西都是埋在土里的,要不是你們今天就看不著了。”盧興坤笑呵呵地說,在當地,他們文武兩教都在做,文教主要教人行善,武教(原稱“巫教”,但現在大多稱為“武教”,與“文教”相對應。編者注)主要是救人。
“主要用于還愿、沖儺等,”盧興坤說,在當地,送瘟神、求雨、天火等都要請武教
在貴州,儺文化的存在并非什么稀奇事。安順屯堡、道真、德江等地至今仍有豐富的儺文化存在著。由北京民族文化宮、貴州民族文化宮、國家大劇院共同主辦的以貴州儺文化為主的中國儺文化展日前正在國家大劇院展出,受到首都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和好評。即使放眼全國,貴州儺文化仍占有重要的位置。
然而,在以布依族、苗族為主要聚居區(qū)的望謨縣,仍有儺文化至今流傳,則令人無比稱奇。
就當大家都在關注望謨的布依文化時,望謨縣攝影家協會主席吳紹衡透露,在望謨縣新屯鎮(zhèn)的柯杉村八組,以一個姓盧的家族為主的隊伍,至今還在當地傳承著儺戲和儺面具,至今保存完好。
8月25日,采風組按照原計劃返回貴陽。在頭一晚晚餐時得知望謨民間仍存留著儺文化的消息后,貴州財經大學何瓊教授、貴州師大楊淑媛教授與本報記者決定留下來,到柯杉去看看儺文化。
當天一大早,在望謨縣政協副主席胡亦、望謨縣新屯鎮(zhèn)黨委書記岑章富等人的陪同下,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顛簸,我們來到了新屯鎮(zhèn)弄林村。村干部找來了當地的布依摩公,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摩公給我們展示的只是一般的道場儀式,并非儺文化。
經過在場的人打聽得知,真正的儺文化在柯杉。
于是,采風組一行人于中午時分向柯杉出發(fā)。得知有遠方的客人要來,掌握著儺文化的村民盧興義、盧興坤放下在縣城的泥水工,趕了回來。
“你們大老遠的來,我們太高興了。”盧興坤說。
盧興坤告訴記者,他們的祖師叫何法真,儺戲和儺面具都是祖師從廣西傳過來的,至今傳了八代,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文革’時這些東西都是埋在土里的,要不是你們今天就看不著了。”盧興坤笑呵呵地說,在當地,他們文武兩教都在做,文教主要教人行善,武教(原稱“巫教”,但現在大多稱為“武教”,與“文教”相對應。編者注)主要是救人。
“主要用于還愿、沖儺等,”盧興坤說,在當地,送瘟神、求雨、天火等都要請武教。
這個十多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學習儺戲的布依族漢子,對儺文化有著一種天生的癡迷。“小時候父親甚至不讓我讀書,就是為了跟他學儺戲。”
盧興義說,給人沖儺、還愿的最大樂趣,就是在幫人做好事,消災、去病、保平安,這些都是教人行好的方式。
對于儺戲,對于儺面具,對于儺案,對于那些整整擺了一地的經書,盧興義、盧興坤等人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著這一古老的儀式文化,理解著偏遠山村人淳樸的為人之道。即使是在物欲橫流的今天,他們依然用自己的方式,艱難地守護著老祖宗留存下來的珍貴遺產。
不止是王玉貴,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望謨的儺文化都是陌生的。但是在離縣城一個多小時的柯杉一帶,儺文化卻在大山里靜靜地傳承了上百年。我們很難在資料里找到有關望謨儺文化的相關記載。
在人民日報的海外版,我們搜索到了這樣一條新聞:2011年4月3日,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三月三”布依族文化節(jié)期間,布依族民間儺戲藝人表演的儺戲,造型奇特、色彩神秘、栩栩如生,服裝瑰麗多彩,其舞姿粗獷,娛人娛神,令不少游客贊嘆不已。
這條圖片新聞寫道:望謨布依族儺戲至今已有600余年歷史,從未在大型文化活動中公開表演過,平時僅為村民們在節(jié)慶或婚喪嫁娶時用于祈福、避邪等。此次公開表演,為文化節(jié)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除此之外,我們就再難找到相關記載。
在裝著儺面具、儺案的背篼里,記者發(fā)現了一塊沉香木。盧興坤告訴記者,這是一個土辦法,目的就是沉香木能讓蛀蟲等遠離儺面具、儺案,避免了侵蝕。
然而,縱然這些民間的智慧獨到,但是,終究敵不過歲月的漫漫長夜。翻一次就要脫落些許碎片的儺案,要不了太久,就會風化在歲月的經年中。
有可能與儺案一起遠去的,還有現代化沖擊下的年輕人的熱情。即使不分白晝給人做法式,盧興義、盧興坤等人還是掙不了幾個錢,養(yǎng)不活大山里的那個家。
給人跳幾天幾天儺戲的錢,常常抵不過盧興義、盧興坤等人在望謨縣城當一天建筑工人。這樣的境況,更不要奢望那些常年在大城市打工的年輕人了。
“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如果沒有專人專業(yè)保管,可能很快就要損毀了。”胡亦無奈地說,望謨沒有像樣的博物館,把這些民間的“寶貝”很好地保管起來。
柯杉漸漸模糊在我們的身后,一路上大家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