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謨縣“四部曲”奏響教育實踐活動新格局
亮點黔西南訊 黔西南州望謨縣開展教育實踐活動以來,以“吹、拉、彈、唱”方式演奏教育實踐活動“四部曲”,推進群眾路線深入開展,開創(chuàng)教育實踐活動新格局。
吹響“集結號”。認真領會教育實踐活動精神,將全縣黨員干部思想統(tǒng)一到中央部署上來。1月27日召開的動員部署會,吹響了活動“集結號”,在縣委常委班子的帶領下,全縣18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165個村(社區(qū))共399個基層黨組織有9996 名黨員,在教育實踐活動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排兵布陣,制定了詳細的工作方案。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加強實踐活動的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并建立縣委常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聯(lián)系點制度,每位縣委常委都建有聯(lián)系點。從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各部門抽調(diào)54名政治思想好、業(yè)務能力強的骨干年輕同志充實到群眾路線辦公室各小組,明確工作職責范圍。成立了12個督查指導組,專門對全縣各級各部門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行督查指導。積極開展業(yè)務培訓,到目前為止,全縣各級黨組織開展集中學習上千次,觀看教育片400余場次。
拉動“火車頭”?h委常委率先垂范、樹起標桿,放下身子,深入基層、走訪群眾,切實解決基層群眾實際問題。一是縣委常委班子帶頭開展集中學習,對“一把手”進行了“向惰政宣戰(zhàn)、做勤政先鋒”專題培訓、開展“干部夜校”每周一講和道德講堂學習活動,并對全縣黨員干部進行教育實踐活動知識測試。二是縣四大家班子在活動中,以身作則,帶頭深刻查擺剖析,帶頭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三是縣委書記余越前,縣委副書記、縣長農(nóng)文海分別深入油邁鄉(xiāng)、麻山鄉(xiāng)和打尖鄉(xiāng)等鄉(xiāng)鎮(zhèn)進行調(diào)研并接訪群眾,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幫助村民解決交通、水利、產(chǎn)業(yè)等實際問題,充分發(fā)揮了“火車頭”作用,推動全縣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
彈奏“和諧曲”。以服務群眾、服務發(fā)展、服務基層作為活動重點,積極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協(xié)調(diào)解決重點項目和重要工作中的一些難題。建立全縣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高層次人才共886人與1193名貧困對象,按照“4321”原則結“五親”,明確了黨員干部目標任務,各單位創(chuàng)新活動載體,幫助基層發(fā)展,解決群眾實際困難。為方便人民群眾訴訟,縣法院采取巡回開庭的形式,將法庭搬到鄉(xiāng)鎮(zhèn)街道、搬到田間地頭和百姓家中,就地就近開庭審理案件,解決矛盾糾紛,減輕群眾訴訟成本。同時,開通綠色訴訟通道,簡化對涉農(nóng)案件的立案審批手續(xù),加大對涉農(nóng)案件審理力度,實行快立、快審、快執(zhí)等便民措施;縣總工會到發(fā)電總公司走訪慰問困難員工,將溫暖送到員工的心中等暖民活動,截止目前,全縣為群眾辦實事好事1522余件。
唱出“百姓聲”。暢通服務渠道,搭好群眾訴求平臺,建好機制,抓出成效。一是建立書記、縣長群眾直通交流平臺,設置征求意見箱,公布舉報電話,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等方便群眾反映具體問題;二是通過整合資源,18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成立群眾工作站,村居成立群眾工作室,設立群眾說事室,使群眾有問題找到地方反映、有說處;三是開展副縣級以上領導定時定點“接訪”活動,直接與群眾面對面的交流及時化解信訪矛盾,到目前為止,共接訪1800多人,受理各類事項336件,已辦理252件;四是將“民意直通車”開進18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將活動進村入戶,讓群眾不用出家門就能直接反映問題;五是深入基層、走訪群眾直接聽取意見,及時了解群眾疾苦,當場解決實際問題,讓群眾“心齊、氣順、風正、勁足”。 (梁振菊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