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謨1000戶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入住義龍試驗區(qū)新家園
搬出文化搬出神 安居樂業(yè)奔小康
——望謨縣1000戶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入住義龍試驗區(qū)新家園紀實
從古至今,搬家都是老百姓的大事,遷離故土,是為找到讓物質和精神更能適合自己棲息的家園,今年以來,黔西南州在實施脫貧攻堅易地扶貧搬遷中,圍繞搬心、搬神、搬產、搬家四個環(huán)節(jié),有力有序推進搬遷各項工作,著力讓老百姓搬出文化搬出神,安居樂業(yè)奔小康。
11月1日上午,義龍試驗區(qū)頂效鎮(zhèn)馬別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qū)文化廣場一片歡騰,義龍望謨易地扶貧搬遷入住儀式在這里舉行,1000戶來自望謨大山深處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和馬別當?shù)乩习傩找黄,用傳統(tǒng)的民族風俗、特色歌舞等方式,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地搬進了新家,這種風情濃郁、獨具特色的搬家儀式,是搬遷群眾自發(fā)對喜遷新居最真心的認可,最開心的演繹,最精彩的呈現(xiàn)。搬家,讓老百姓們發(fā)展更有了底氣,心靈更有了寄托。
州委書記張政,州委副書記、州長楊永英,州人大常委會主任賀登祥,州委副書記穆嶸坤和陳國芳、顧先林、鄧家富、朱少軍、黎庶、王文建等州黨政軍領導與兩地干部群眾一起,共同見證和祝賀這個一搬挪窮窩、一搬拔窮根、一搬天地寬、各民族共同融合發(fā)展的喜慶時刻。
一大早,馬別安置點新建的文化廣場龍獅起舞,蘆笙響徹,搬遷入住儀式在熱烈祥和的氣氛中進行。由于此次搬遷群眾大多是來自望謨麻山的苗族同胞,按照傳統(tǒng)苗族風俗,搬遷群眾舉行了原汁原味的搬遷入住儀式。
掃寨是入住新家儀式的第一項,根據(jù)苗族同胞風俗,掃寨的寓意是清除不干凈的東西,讓新家進入純凈的天地,美好的環(huán)境。掃寨過后是第二個環(huán)節(jié)——進寨,進寨的寓意則表達了苗族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居住地的熱愛。祭祖是入住新家儀式的第三項,祭祖的目的是向祖先進行拜祭,寓意為告知先輩,后代們找到了文化和心靈的歸屬,發(fā)自內心對黨的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的認可。
接著,新家入住儀式進入第四個環(huán)節(jié)——麻山“亞魯王”誦頌者表演。
“亞魯王”是苗族同胞心目中的先靈,誦頌的含義是告慰祖先,不忘初心,向往光明,保持純真,排除萬難,勇往直前,在新家園開啟新的生活。
隨后,新家入住儀式舉行了最后一項——種樹,由搬出地麻山和搬入地馬別兩地苗族、布依族的寨老們一起,齊心協(xié)力種下了從麻山前鋒村移植過來的象征民族團結的柏樹。柏樹是苗族同胞的圣樹,寓意百年百好、百年長青,這是對兩地群眾和睦相處、共同繁榮進步的美好祝福。
新家入住儀式結束后,舉行了民族風情濃郁的文藝演出活動,來自麻山的苗族搬遷群眾和馬別當?shù)乩习傩兆跃幾詫ё匝萘霜毦呙缱濉⒉家雷逄厣拿耖g歌舞,共同慶賀喬遷之喜,龍獅表演《金龍狂舞賀新家》熱熱鬧鬧地拉開了演出的序幕。
隨后,麻山的苗族同胞和馬別的布依族同胞或輪番登場,或同臺表演,把喜遷新居的氣氛推向高潮。其中,麻山同胞帶來了麻山上刀山絕技、山歌對唱《馬別是個好地方》、蘆笙舞表演《快樂的苗家》,馬別布依族群眾則獻上了布依八音《歡迎你到馬別來》、布依民俗舞《鍋碗瓢盆慶豐收》。兩地群眾還共同合作了嗩吶表演說《致富有轉路》。
隨后,參加搬遷入住儀式的州黨政軍領導和兩地干部群眾一起,共同歡快地打起象征豐收吉祥的糍粑。
在熱烈祥和的氣氛中,張政、楊永英共同揭開了“海孟壩”石碑。“海孟壩”是麻山苗族同胞心目中的圣境,是最先看到太陽出來的地方,寓意站得高,看得遠。為把自己的心靈寄托搬到新家,麻山的搬遷群眾們在望謨縣、義龍試驗區(qū)相關部門的幫助下,特地尋找了一塊海孟壩石碑,從麻山深處帶到了馬別新家園進行安放。
張政在熱情洋溢的講話中向麻山父老鄉(xiāng)親喜遷新居表示祝賀,向關心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社會各界表示感謝,向為搬遷付出辛勤努力的廣大干部尤其是基層干部表示問候。他說,今天是一個喜慶的日子,我們共同見證了1000戶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入住新家儀式,通過“掃寨”、“進寨”、“祭祖”、誦頌“亞魯王”故事和種樹活動,不僅領略了濃濃的民族風情,也深深地體會到大家由衷的自豪感,榮譽感,看到了搬遷群眾對新家園的認可和熱愛,這就是我們特別強調的要搬出文化、搬出心、搬出神的充分體現(xiàn)。
張政指出,今年以來,全州上下抓住國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與老百姓充分共商共識,把握產業(yè)和就業(yè)兩個關鍵,以“四方五共”為方法路徑,圍繞“搬出文化,搬出產業(yè),搬出渴望,搬出動力,搬出自尊,搬出秩序,搬出倍增”,讓貧困群眾一搬挪窮窩,一搬拔窮根,一搬天地寬。今天,望謨縣和義龍試驗區(qū)跨境搬遷的成功,為我們進一步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給出了精彩的答案,下一步,各級各相關部門要對搬遷群眾的衣食住行倍加關心,做好服務和管理,要對民族民間文化進行深度挖掘,連泥帶水,原原本本地移植每一個安置點,讓搬入地成為一個個文化產業(yè)園區(qū)、民族風情展區(qū)、特色旅游景區(qū),讓麻山的搬遷群眾在安置點每一寸土地上都能找到文化遺存、心靈歸屬,都能夠用自已勤勞的雙手和千百年的文化傳承,實現(xiàn)搬得出,穩(wěn)得住,能致富,生活好,在新家園過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入住儀式上,望謨縣、義龍試驗區(qū)負責同志,麻山搬遷群眾代表分別講話;義龍試驗區(qū)管委會負責同志向望謨縣負責同志交付新房鑰匙,望謨縣負責同志向搬遷群眾代表交付新房鑰匙。
入住儀式結束后,張政、楊永英、賀登祥、穆嶸坤等州黨政軍領導和州直相關部門、望謨縣、義龍試驗區(qū)負責同志,興致勃勃地走訪參觀了馬別安置區(qū)業(yè)態(tài)布置情況和部分搬遷群眾的新家。
“你們超市8名員工當中有幾個是麻山的?他們在這里做什么?大概一個月能做掙多少錢?”來到安置點的一家超市,張政問到。
“有5個,在這里做貨物銷售,現(xiàn)在暫時是每月1500元。”超市負責人回答。
來到28層頂樓搬遷戶彭紅的新家里,彭紅說,他家抽簽抽到的是13樓,但他喜歡高層,就和愿意換房的人家進行了互換。
“住的高,看得遠,說明你的心胸很大,看得很長遠。多幫我們說一說,讓更多的人能搬都搬出來,這不挺好的嘛,只有到這里了你才能真正實現(xiàn)發(fā)展倍增,幸福倍增。”張政親切地和彭紅交談。
來到13層的搬遷戶劉文仁家,劉文仁一家5口人搬到100平方米的新房,既寬敞又明亮,住起來很舒適。“你們搬過來幾天了?搬過來滿意嗎?”張政問到。
“我們是上周搬過來的。我們對新家十分滿意。”劉文仁高興地說。
張政說,我今天從頭到尾看過來,確確實實可以用感動兩個字,我看了都很感動,為什么能感動,就因為大家把工作做細了,就因為有這么多老百姓有獲得感、收獲感了,這是關鍵。從今天開始,我們把這個點作為一個樣板,為全州打造的一個樣板,把你們做易地扶貧搬遷搬過來之后我們需要政府做什么服務,我們在這里進行總結,最后拿出一整套、一系列的服務措施。
馬別安置點是義龍試驗區(qū)兩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總建筑面積50萬平方米,共投資12億元,可入住搬遷群眾16800人,這里交通便利,各種生活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搬遷群眾對新家園的規(guī)劃建設十分滿意。
搬遷群眾韋啟武說:“政府幫我們把房子建好,廣場,還有最特別的是麻山海孟,這個碑就相當于是我們古老的文化,把我們的原生態(tài)的(文化)帶到這里來,帶到我們新家。”
搬遷群眾李笑麗說:“很舒服,方便啊,小孩子上學比較方便嘛。”
搬遷群眾劉文佳說:“醫(yī)療部(社區(qū)衛(wèi)生室)也挨得近,學校也挨得近,對我們下一代發(fā)展好處大。”
搬遷群眾劉杰說:“來到這里看到這些石磨、石頭,跟我們麻山差不多,有家的感覺,感到很親切,心里面很舒服。”
搬遷群眾阮正學說:“第一次有那么明亮的房子,十分高興,黨的好政策讓我們走出大山,拔掉了窮根。”
搬遷群眾冉小華說:“我們今天拿到了鑰匙,意味著我們搬出了貧困的山區(qū),我們很高興。”
這次望謨1000戶搬遷群眾入住新家后,望謨縣和義龍試驗區(qū)將堅持用好“四方五共”方法路徑,把后續(xù)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做得更好。
望謨縣委書記余越前說:我們按照“四方五共工作”流程法,圍繞群眾搬得出、搬得好、能致富、有產業(yè),最后還要活得好,請群眾說出他自己的愿望,把群眾的意愿和需求作為我們工作的切入點,既把根搬過來了,也把心搬過來了。
義龍試驗區(qū)人大工委主任雷乃祥說:我們在整個安置區(qū)里布置了相關的服務機構,包括社區(qū)服務中心、便民警務室、醫(yī)院、超市、銀行等,同時,我們將把麻山的蘆笙,還有舞獅、舞龍等民族文藝,通過挖掘、培育、提升,做成文化旅游產業(yè)的重頭戲。
圍繞搬出文化、搬出產業(yè),馬別安置點已經設計好相關業(yè)態(tài),讓搬遷群眾通過傳承和培訓,在新家園依靠文化遺存、傳統(tǒng)工藝實現(xiàn)就業(yè)和發(fā)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菁介紹:“我們將開展一些手工技巧方面的培訓,培育一批繡娘,讓她們通過自己的雙手為家庭增收致富。”
州文化館副館長汪立新介紹:“希望群眾搬遷以后把傳統(tǒng)的文化變成文化產業(yè)、文化產品,讓他們收入有保障,能夠長期發(fā)展。”
義龍麻山新村民族文化開發(f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秉躍介紹:“政府給搬遷群眾提供了平臺,通過平臺組織大家集中起來幫助他們建立微型企業(yè),讓他們自行設計、自行制作,同時政府幫他們建立電商平臺,使他們的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實現(xiàn)更大的經濟價值。”
麻山民族刺繡坊負責人韋樹章高興地說:“我們的家鄉(xiāng)在山上,產品弄出來找不到銷路,搬到義龍后,交通方便了,產品更加好銷了。”
搬遷群眾楊麗說:“我選了電機、刺繡、制鞋的培訓班,我下一步就想多學一點,政府給我們這個機會,我自己再努力一把,爭取在這里扎根。”
在鄉(xiāng)愁館前,搬遷群眾王泰昌說:“如果以后我們想念老家就不用回去了,來這個館(鄉(xiāng)愁館)看看,就知道老家以前的樣子了。”望謨縣文聯(lián)副主任科員王玉貴介紹,建設鄉(xiāng)愁館就是讓群眾從精神上都能夠適應馬別社區(qū)這個新的地方,讓他們安心的在這里安居樂業(yè)。
編后語:
搬出神 穩(wěn)住人 把新家搬到老百姓心坎上
望謨縣1000戶大山深處的父老鄉(xiāng)親搬進了義龍試驗區(qū)的新家園,這標志著我州易地扶貧搬遷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值得可喜可賀。
自古以來,搬家是老百姓的大事,涉及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州委州政府在統(tǒng)籌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時,站在一切為搬遷群眾利益著想的角度,一切為未來黔西南長遠發(fā)展著想的高度,牢牢把握搬心、搬神、搬產、搬家四個重點環(huán)節(jié),尤其把搬出神、穩(wěn)住人當作關鍵的關鍵,強調一定要把群眾千百年來在大山里傳承的文化遺存、民族風俗、傳統(tǒng)工藝等連泥帶水、原原本本地搬到城市,讓搬遷群眾在新家園既能心有文化歸屬,又能融入文化產業(yè)鏈條,真正實現(xiàn)搬得出、穩(wěn)得住、能致富、生活好。
我們?yōu)樽x者呈現(xiàn)的麻山苗族同胞入住馬別新家的過程,實際就是麻山群眾把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心靈寄托完全遷移到新家的過程,希望各地在今后的易地扶貧搬遷中,學習和借鑒望謨義龍跨境搬遷的好辦法、好經驗,把新家搬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把文化這個靈魂注入老百姓的新家園,讓搬遷群眾靜下心、穩(wěn)住神,踏踏實實開啟幸福美好新生活。
頻道推薦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