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山地旅游資源 探索萬峰林“551”旅游扶貧新模式
萬峰林街道辦事處位于興義市南部,國土面積50.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708畝,距市區(qū)8公里,共轄8個行政村,76個村民小組6809戶22046人,居住有漢族、布依族、苗族、彝族、仡佬、土家等多個民族,貧困人口2247戶707人,其中一般貧困戶82戶311人,低保貧困戶2戶5人,低保戶151戶379人(其中五保戶12戶12人)。近年來,在興義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各級各部門的大力關心支持下,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民族風情日益濃厚,初步形成集觀光、休閑、娛樂、體驗等為一體的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qū)。2016年萬峰林景區(qū)游客總數(shù)42.0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871.71萬元。萬峰林旅游扶貧把群眾自下而上的創(chuàng)造、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動與市場由外而內的驅動結合起來,緊扣旅游扶貧主線,形成了“五變”“五轉”“一目標”即萬峰林“551”旅游扶貧新模式。
按照“農民變股民、農民變市民、農民變商人、農民變藝人、農民變工人”的發(fā)展思路和“公司+農戶”的山林、土地、房屋、文化、游客的流轉模式。一是貧困戶以土地、山林、房屋等資源和“特惠貸”資金入股萬峰林旅游公司等企業(yè),發(fā)展精品客棧、農家樂、旅游商鋪和石斛、花卉等產業(yè),全程參與公司生產、經(jīng)營和管理,實現(xiàn)由農民變股民。流轉2000畝山林種植石斛、流轉1600畝土地打造三個主題花海、流轉4000畝土地創(chuàng)建國家農業(yè)生態(tài)園區(qū),實施優(yōu)質水稻種植,在甕本村流轉600畝土地種植野菜等,以1500元/畝的土地流轉費,實現(xiàn)年人均增收3100元;二是引導農戶以自家房屋、租房等方式經(jīng)營農特產品、發(fā)展精品客棧、農家樂等由農民變商人。2016年,萬峰林景區(qū)共有客棧167家,年營業(yè)收入5218.75萬元。開辦農家樂249戶,年營業(yè)收入6025.8萬元。各類客棧、農家樂在景區(qū)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客棧有峰兮客棧、兜蘭小筑、見山民宿、榕橋逸站等,最具代表性的農家樂有萬峰第一家、麥子山莊、泉匯園農莊、旎尤八大碗等,實現(xiàn)年戶均收入24.2萬元;三是對各村能工巧匠、民族文化傳承人等進行全面排查、統(tǒng)計、歸類,積極發(fā)展家庭手工藝和特色文化產業(yè),由農民變藝人。有32戶76人從事刺繡、竹編、藤編、木雕、根雕、釀酒等家庭手工業(yè),其中貧困戶13戶42人,月人均收入2100元。有291人從事布依八音、舞獅、嗩吶、布依儺儀舞等民族特色文藝,其中貧困戶66人,由萬峰林旅游公司購買服務,月人均收入2800元;四是通過萬峰林旅游公司、客棧、農家樂、制作仿古青銅器等解決就業(yè),由農民變?yōu)楣と恕S?21人在萬峰林旅游公司就業(yè),其中貧困戶30人,月人均收入2100元;723人在客棧、農家樂就業(yè),其中貧困戶50人,月人均收入2363元;五是鼓勵群眾將自家房屋、山林、土地等出租、入股、流轉給公司經(jīng)營,增加收入進城安居;通過集團購買、易地搬遷等政策支持,引導符合條件的群眾和貧困戶入城居住變市民。有220戶814人到城區(qū)購買商品房,其中貧困戶21戶39人;122戶進城居住,其中貧困戶10戶36人。
總之,萬峰林在決戰(zhàn)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符合萬峰林發(fā)展特征的新模式,立足山地旅游資源,通過對山、林、地的流轉為農戶拓寬增收渠道,深入挖掘布依族文化,增強歷史文化底蘊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光,目標旨在加快農民穩(wěn)定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讓部分農民跨越式提前實現(xiàn)小康。
(劉青華)
責編:張椹炎
分享到:
頻道推薦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