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区日韩欧美亚洲|国产一级无码午夜大片|亚洲a级片中文在线观看|无码专区久久综合久中文字|久久偷偷鲁偷偷鲁综合麻豆|国产无AV码在线观看粉嫩|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在线|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不卡人妻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州直

黔西南州民辦學校風云錄(圖)

2013年10月29日 15:19:25來源:金黔在線-貴州日報 作者:陶昌武

圖為頂興學校學生課外活動。

圖為賽文學校文體活動。

圖為天賦中學第八屆藝術節(jié)開幕式。

圖為學生在美術室畫畫。

    民辦學校是我國教育事業(yè)這駕馬車上的兩個輪子之一。作為教育市場化的一張“試紙”,民辦學校的生死存亡更多由市場決定。而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能否被抓住,又取決于學校的教學質量,因此競爭一直十分激烈。

    2003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民辦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有了法制的保障,民辦學校創(chuàng)辦者有了安全感,從業(yè)人員有了歸宿感,家長和學生的后顧之憂得以解除。

    在我省的黔西南州,民辦學校的發(fā)展可以說是風生水起。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以及自身的努力,黔西南州的民辦學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呈現(xiàn)出群雄逐鹿、各顯神通、辦學數(shù)量不斷增加、辦學規(guī)模迅速壯大、辦學質量有效提高的良好態(tài)勢,既減輕了政府辦學的壓力,同時還由于其靈活的管理、過硬的質量,在推動公辦學校這個輪子轉動的同時,也推動著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普安縣江西坡鎮(zhèn)的王超夫婦長期在浙江打工,年收入5萬元左右。他們的兒子王家洪和女兒王家鳴,從初一開始就被送進全封閉的民辦頂興學校。每一年,兩個孩子的花費在3萬元左右,包括生活費、學雜費、車旅費等。雖然“除了鍋巴無冷飯”,但王超說:“辛苦半天,還不是為了孩子?在民辦學校雖然要多花一些錢,但孩子學習、生活我們不用操心,可以專心掙錢。”

    在黔西南州,像王超這樣的家長數(shù)以萬計。地處黔滇桂三省區(qū)結合部的黔西南,雖然閉塞偏遠,經(jīng)濟落后,但在上世紀80年代初,眾多教育界的有識之士就看準了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目標和方向,開始了民辦學校的拓荒之旅。

    第一粒民辦學校的種子

    南、北盤江環(huán)抱的黔西南,是歷史學家眼中的夜郎故地。迄今發(fā)現(xiàn)的21處夜郎古國遺址中,就有20處在黔西南。然而,千百年來由于偏居一隅,環(huán)境惡劣,交通不便,長期被視為蠻夷之地、化外之邦。

    但到了上世紀初,它卻突然聲名鵲起——因為官伸劉官禮于清朝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創(chuàng)辦的筆山書院,不僅因此有了其子劉顯世主政貴州多年,還培養(yǎng)出包括何應欽、王文華、王伯群、魏正楷、熊鳳階等一大批具有相當影響的歷史人物。當時許多人先后由地方或北京政府,公費派赴日本留學。“留學生之多,聲譽之隆,甲于全省。”《興義縣志》這樣感慨。尤其是1905年,校長徐天敘帶領王文華等13名學生,到貴陽投考貴州公立中學(原南明中學),不僅全部錄取,而且囊括了前13名,貴州教育界為之震動。

    一個多世紀后的今天,這些故事在黔西南仍被傳為美談,許多教師經(jīng)常用以教育和激勵學生。

    不過離奇的是,今天群雄逐鹿、風起云涌的黔西南民辦學校,發(fā)祥地卻不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州府駐地興義,而是偏僻落后的冊亨縣慶坪鄉(xiāng)者王村。

    時間回溯到1984年9月。時年20歲、高考落榜的劉永學,被者王戴帽中學請去代課,負責初三兩個班的數(shù)理化。此前兩年,他已在學校代課一年,使學校破天荒送出了3名師范生,但學生中考后他也走了。再次走上講臺,他發(fā)現(xiàn)學生們好學上進,許多老師敬業(yè)精神卻極差。有學生提出:“劉老師,你回家辦個補習班吧,我們?nèi)ツ慵易x算了?”

    一語驚醒夢中人,劉永學想:“要教就認真教,不然就回家種地,何必誤人子弟!”想到這里,他征得父母同意,將三間瓦房騰出來辦起了有45名學生的補習班。這便是貴州民辦學校的第一粒種子。

    憑著旺盛的精力和飽滿的激情,劉永學一個人承擔了除英語之外的政治、語文和數(shù)理化等全部課程。

    者王戴帽中學的畢業(yè)生被挖去大半,校長氣得大發(fā)雷霆。當時,無論是政策上,還是事實上都沒有民辦教育這個概念,劉永學的做法顯然有違常規(guī)。有人擔心他不是真正的傳道授業(yè)解惑。鄉(xiāng)政府、教育局領導先后登門要他解散學生,后來連派出所干警都上門施壓。但他據(jù)理力爭,堅持要把學校辦下去。領導們威脅說:“你不解散,到時你的學生拿不到畢業(yè)證,不允許報名考試,你要負責。”這一招擊中了要害,多數(shù)學生擔心成績再好也是白讀,不得已回到者王戴帽中學,最后剩下15名學生死心踏地追隨著他。

    一晃報名考試時間到了,他到者王戴帽中學去給學生報名不僅遭到拒絕,還被奚落了一頓。帶著滿腹的委屈他到了縣教育局,局長也是氣不打一處來,說他不聽招呼,擾亂了正常教育秩序、誤人子弟。萬般無奈,他急中生智直奔縣長辦公室,時任縣長黃康生聽完匯報,立即給教育局長打電話:“他是不是誤人子弟不忙下結論,先讓他到就近學校給學生把名報了。”

    考試結果公布后,5名學生被師范學校錄取。這個成績,比全區(qū)(撤區(qū)并鄉(xiāng)建鎮(zhèn)前的慶坪區(qū))三所中學錄取的總數(shù)還多出兩名。劉永學高興得像中了舉人的范進,一路小跑到各個村,將消息逐一告知被錄取的學生。

    消息迅速在山寨間傳開,一輩子臉朝黃土背朝天、望子成龍的山民,都把未來寄托在劉永學身上。他呢?也下定決心將學校辦下去,為家鄉(xiāng)培養(yǎng)人才,改變貧窮落后的現(xiàn)狀。

    這以后,劉永學相繼掛出了“劉家私校”、“者王為民中學”的牌子。年年都有數(shù)量可觀的學生考進中專中師,學校吸引了越來越多來自縣城和鄰近縣份的學生。劉永學不僅賺到了一些錢,還被選為者王鄉(xiāng)鄉(xiāng)長,撤區(qū)并鄉(xiāng)建鎮(zhèn)后又擔任慶坪鄉(xiāng)副鄉(xiāng)長。

    劉永學的成功,讓縣委黨校的政治教師李應專坐不住了。2004年8月,李應專在縣城創(chuàng)辦了冊亨實驗中學,分享正在孕育中的民辦教育蛋糕,成為黔西南的第二所民辦學校。

    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民辦學校管理到位,教師敬業(yè),學風優(yōu)良,升學率高。這樣的意識,通過劉永學多年的實踐,慢慢深入眾多家長心里。因此冊亨實驗中學誕生后,迅速站穩(wěn)腳跟。

    面對半路殺出來的程咬金,劉永學有了危機感,他當機立斷將學校遷進縣城,改名“者樓為民中學”,與李應專展開面對面的競爭。

    本來,組織上已經(jīng)明確劉永學為慶坪鄉(xiāng)鄉(xiāng)長候選人。但他經(jīng)過慎重考慮還是決定放棄仕途。

    國務院頒布、從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社會力量辦學條例》,仿佛一場春雨,讓劉永學、李應專他們堅定了信心和決心,找到了蓬勃向上的力量。隨著者樓為民中學和冊亨實驗中學的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接受民辦學校;越來越多的骨干教師紛紛辭去公職,加盟或親自創(chuàng)辦民辦學校。1998年8月,安龍一中青年教師邢鄢明創(chuàng)辦了雙明中學,面對全國招聘教師,首開民辦學校人才引進先河。

    進入新世紀后,黔西南的民辦學校若雨后春筍,在城鄉(xiāng)各地破土而出——

    劉永學將者樓為民中學從冊亨縣城遷到了緊鄰興義的頂效鎮(zhèn),改名頂興學校;李應專則到興義城區(qū)創(chuàng)辦了天賦中學;普安一中歷史教師黃略,辭職下海幾年后回到興義,創(chuàng)辦了致正學校;畢業(yè)于黔西南民族師專物理系的王再章創(chuàng)辦了黔興中學;貞豐縣教育局原局長商開國創(chuàng)辦了三立中學;晴隆縣沙子中學原教師羅朝榮到興義城郊的馬嶺鎮(zhèn)創(chuàng)辦了明星中學;興仁縣鄉(xiāng)村退休教師趙金義帶著幾個師范學校出身的子女,到興義市區(qū)創(chuàng)辦了父子小學,專門接納打工人群的孩子;興義一中語文教師李國金創(chuàng)辦了崇文中學,不幸的是李因車禍去世,學校后來轉讓給四新公司成為一所完中;還有三立、龍盤、樹德、同源、天都、華文、春旺、振興、博文、昌文、天成、致遠、普天、銘燁、英豪、勤智、文達……真是數(shù)不勝數(shù)。曾經(jīng)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

    在黔西南民辦學校數(shù)量不斷增加、規(guī)模迅速壯大、質量有效提高的同時,國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大。2003年9月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民辦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有了法制的保障,民辦學校創(chuàng)辦者有了安全感,從業(yè)人員有了歸宿感,解除了家長和學生的后顧之憂。

    民辦學校是教育市場化的一張試紙,其生死存亡,完全由市場決定。而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能否被抓住,又取決于學校的教學質量,因此競爭非常激烈,形成群雄逐鹿、各顯神通、一片繁榮的良好局面。

    作為我國教育事業(yè)這駕馬車上的兩個輪子之一,民辦學在黔西南的蓬勃發(fā)展,不僅極大地減輕政府辦學壓力,還由于其靈活的管理、過硬的質量,推動著公辦學校這個輪子的轉動。

    繞不開的三所學校

    賽文——黃秋是施達集團的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此前他在州政府任后勤科長,后來受命領銜房地產(chǎn)開發(fā),走上了創(chuàng)辦實業(yè)之路。

    作為黔西南最早的房開老板,黃秋在事業(yè)取得成功之后,深切感受到了民辦學校不可限量的發(fā)展?jié)摿。除了遍地開花的民辦學校,貴州醇酒廠投入巨資創(chuàng)辦的興義八中作為一個成功案例,無疑給了他強勁的動力。該校1996年8月招生以來,已經(jīng)成為當?shù)丶爸苓厡W生夢寐以求的學習圣殿。為什么我們的企業(yè)不可以再創(chuàng)辦一所類似的學校呢?

    黃秋說干就干,斥資過億,高起點、高標準進入民辦學校行業(yè)。2006年8月,賽文學校建成并招生。和興義八中一樣,學校一開始就給自己訂下了標準——成績達不到要求的學生,拒絕接收。作為一所完全中學,賽文學校占地近200畝,建筑面積52000多平方米,共有小學到高中91個教學班5080名在校生,有教職工448人,其中專任教師226人。2011年5月通過省教育廳評估,成為省級二類示范高中,先后兩次被評為“貴州省先進民辦學校”,已連續(xù)參加了四屆高考,共有2642名學生進入二本以上院校,其中1149人被重點大學錄取,考上北京大學的楊權,獲得學校10萬元獎學金。

    天賦——黔西南民族師專(興義學院的前身)副教授陳佩鐘,2005年9月加盟天賦中學,收購了學校的大部分股份,成了學校董事長,學校創(chuàng)始人李應專繼續(xù)擔任校長。后來雙方由于見解不同難以繼續(xù)合作,李應專把股份全部轉讓給了陳佩鐘,他自己回到冊亨,繼續(xù)經(jīng)營他的實驗中學。

    如今的天賦中學,共有初中和高中35個班近2000學生。自2006年首屆畢業(yè)生參加高考以來,已有507人被重點大學錄取,有2836人進入本科院校。2005年以來,學校先后榮獲“全國民辦教育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貢獻獎暨陳香梅教科文獎”,被民政部授予“中國民辦非企業(yè)單位自律與誠信建設先進單位”稱號,“貴州省先進民辦學校”,“全國優(yōu)秀民辦學校”等榮譽。陳佩鐘乘勝進擊,多方籌集資金在興義城郊豐都征地230畝,計劃投資3億元以上,按省級一類示范性高中標準建一所新學校。目前,項目已經(jīng)破土動工,預計兩年后建成招生。

    頂興——劉永學播下的黔西南民辦學校的第一粒種子,如今已經(jīng)成長為一株參天大樹。學校遷到頂效后,通過十年來的發(fā)展,目前占地達到180畝,有小學到高中85個教學班4500名在校生,有教職工350人。2012年6月,首屆124名學生參加高考,86人被二本以上院校錄取。每年的中考,仍然保持著七成以上學生進入省級示范性高中的優(yōu)秀業(yè)績。

    突出的辦學業(yè)績,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學校先后被評為“貴州省先進民辦學校”“全國民辦先進學校”“全國民辦教育百強學校”等。

    作為黔西南民辦學校第一人,劉永學把大半生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教育事業(yè)上,可謂嘔心瀝血。

    有不少民辦學校,在起步之初,都或多或少地采用過一些不夠陽光的手段挖優(yōu)秀學生和老師。然而,并不是每個人跳起來都能摘到桃子。和所有行業(yè)一樣,在黔西南民辦學校這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也曾倒下過無數(shù)英雄好漢。

    朱宗文是興義一中的語文教師,在黔西南教育界聲名赫赫。2003年8月,在民辦學校風起云涌的背景下,他也不甘寂寞拉起一面名為“盤江中學”的大旗,立即應者如云,很多學生心目中的名師,紛紛投到其麾下。他所任班級的部分學生也離開興義一中,緊隨其后成為民辦學校的學生。次年高考,學校為重點大學送出學生64人,一時名聲大振,但到了2007年8月,以朱宗文為首的多數(shù)盤江中學老師,卻集體加盟新辦的興義中學。繞了一個圈后,又回到了由財政拔付薪水的崗位上。

    在此之前,湖北黃崗人創(chuàng)辦的興華學校更是紅極一時,盡管收費高得出奇,人們還是趨之若鶩。保證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考上大學的承諾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同樣是,到了2007年7月,不知何因學校突然停辦。

    值得一提的是還沒有取得“準生證”(辦學許可證),就被政府強行解散的明德陽光中學。學校創(chuàng)辦人徐天奎是個傳奇人物,沒有文憑和職稱,卻具有深厚的古詩文功底,先后在普安縣窩沿中學、普安二中、盤縣一中、興義八中、云南石林中學、天賦中學等公民辦學校輾轉,后來還應邀到北京一家圖書公司編寫教輔資料。

    面對黔西南民辦學校快速發(fā)展的現(xiàn)狀,徐天奎也不甘寂寞,邀約了一些朋友租借興義復烤廠的房子,創(chuàng)辦了明德陽光中學。最終卻因不懂管理學校運轉不下去而被政府強行解散。欠下一屁股外債的他不幸突發(fā)肺癌撒手人寰,留下諸多遺憾。

    在目前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持續(xù)增長的升學率,是民辦學校吸引學生、出奇制勝的法寶。但為了保證升學率,學校不得不采取“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為考試而教學,為考試而考試,素質教育被拋諸腦后,因此也飽受詬病。

    民辦學校怎么看呢?他們認為,大家都圍著高考指揮棒轉,是騾子是馬,要看誰能溜達。捅出來的才是黃鱔。

    在我們還無力改變既有教育體制的前提下,一所沒有升學率的學校,不論是民辦還是公辦,空談半天的素質教育是沒有意義的。試想,學生連應試的基本功都沒有,還能指望他有較強的綜合素質?也許,這正是黔西南民辦學校蓬勃發(fā)展、不斷壯大的原因之一吧。


我要評論

共有0條評論

熱文排行

24小時 一周 一月

黔西南州民辦學校風云錄(圖)

金黔在線-貴州日報  | 2013年10月29日 15:19:25 | 陶昌武

圖為頂興學校學生課外活動。

圖為賽文學校文體活動。

圖為天賦中學第八屆藝術節(jié)開幕式。

圖為學生在美術室畫畫。

    民辦學校是我國教育事業(yè)這駕馬車上的兩個輪子之一。作為教育市場化的一張“試紙”,民辦學校的生死存亡更多由市場決定。而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能否被抓住,又取決于學校的教學質量,因此競爭一直十分激烈。

    2003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民辦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有了法制的保障,民辦學校創(chuàng)辦者有了安全感,從業(yè)人員有了歸宿感,家長和學生的后顧之憂得以解除。

    在我省的黔西南州,民辦學校的發(fā)展可以說是風生水起。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以及自身的努力,黔西南州的民辦學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呈現(xiàn)出群雄逐鹿、各顯神通、辦學數(shù)量不斷增加、辦學規(guī)模迅速壯大、辦學質量有效提高的良好態(tài)勢,既減輕了政府辦學的壓力,同時還由于其靈活的管理、過硬的質量,在推動公辦學校這個輪子轉動的同時,也推動著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普安縣江西坡鎮(zhèn)的王超夫婦長期在浙江打工,年收入5萬元左右。他們的兒子王家洪和女兒王家鳴,從初一開始就被送進全封閉的民辦頂興學校。每一年,兩個孩子的花費在3萬元左右,包括生活費、學雜費、車旅費等。雖然“除了鍋巴無冷飯”,但王超說:“辛苦半天,還不是為了孩子?在民辦學校雖然要多花一些錢,但孩子學習、生活我們不用操心,可以專心掙錢。”

    在黔西南州,像王超這樣的家長數(shù)以萬計。地處黔滇桂三省區(qū)結合部的黔西南,雖然閉塞偏遠,經(jīng)濟落后,但在上世紀80年代初,眾多教育界的有識之士就看準了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目標和方向,開始了民辦學校的拓荒之旅。

    第一粒民辦學校的種子

    南、北盤江環(huán)抱的黔西南,是歷史學家眼中的夜郎故地。迄今發(fā)現(xiàn)的21處夜郎古國遺址中,就有20處在黔西南。然而,千百年來由于偏居一隅,環(huán)境惡劣,交通不便,長期被視為蠻夷之地、化外之邦。

    但到了上世紀初,它卻突然聲名鵲起——因為官伸劉官禮于清朝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創(chuàng)辦的筆山書院,不僅因此有了其子劉顯世主政貴州多年,還培養(yǎng)出包括何應欽、王文華、王伯群、魏正楷、熊鳳階等一大批具有相當影響的歷史人物。當時許多人先后由地方或北京政府,公費派赴日本留學。“留學生之多,聲譽之隆,甲于全省。”《興義縣志》這樣感慨。尤其是1905年,校長徐天敘帶領王文華等13名學生,到貴陽投考貴州公立中學(原南明中學),不僅全部錄取,而且囊括了前13名,貴州教育界為之震動。

    一個多世紀后的今天,這些故事在黔西南仍被傳為美談,許多教師經(jīng)常用以教育和激勵學生。

    不過離奇的是,今天群雄逐鹿、風起云涌的黔西南民辦學校,發(fā)祥地卻不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州府駐地興義,而是偏僻落后的冊亨縣慶坪鄉(xiāng)者王村。

    時間回溯到1984年9月。時年20歲、高考落榜的劉永學,被者王戴帽中學請去代課,負責初三兩個班的數(shù)理化。此前兩年,他已在學校代課一年,使學校破天荒送出了3名師范生,但學生中考后他也走了。再次走上講臺,他發(fā)現(xiàn)學生們好學上進,許多老師敬業(yè)精神卻極差。有學生提出:“劉老師,你回家辦個補習班吧,我們?nèi)ツ慵易x算了?”

    一語驚醒夢中人,劉永學想:“要教就認真教,不然就回家種地,何必誤人子弟!”想到這里,他征得父母同意,將三間瓦房騰出來辦起了有45名學生的補習班。這便是貴州民辦學校的第一粒種子。

    憑著旺盛的精力和飽滿的激情,劉永學一個人承擔了除英語之外的政治、語文和數(shù)理化等全部課程。

    者王戴帽中學的畢業(yè)生被挖去大半,校長氣得大發(fā)雷霆。當時,無論是政策上,還是事實上都沒有民辦教育這個概念,劉永學的做法顯然有違常規(guī)。有人擔心他不是真正的傳道授業(yè)解惑。鄉(xiāng)政府、教育局領導先后登門要他解散學生,后來連派出所干警都上門施壓。但他據(jù)理力爭,堅持要把學校辦下去。領導們威脅說:“你不解散,到時你的學生拿不到畢業(yè)證,不允許報名考試,你要負責。”這一招擊中了要害,多數(shù)學生擔心成績再好也是白讀,不得已回到者王戴帽中學,最后剩下15名學生死心踏地追隨著他。

    一晃報名考試時間到了,他到者王戴帽中學去給學生報名不僅遭到拒絕,還被奚落了一頓。帶著滿腹的委屈他到了縣教育局,局長也是氣不打一處來,說他不聽招呼,擾亂了正常教育秩序、誤人子弟。萬般無奈,他急中生智直奔縣長辦公室,時任縣長黃康生聽完匯報,立即給教育局長打電話:“他是不是誤人子弟不忙下結論,先讓他到就近學校給學生把名報了。”

    考試結果公布后,5名學生被師范學校錄取。這個成績,比全區(qū)(撤區(qū)并鄉(xiāng)建鎮(zhèn)前的慶坪區(qū))三所中學錄取的總數(shù)還多出兩名。劉永學高興得像中了舉人的范進,一路小跑到各個村,將消息逐一告知被錄取的學生。

    消息迅速在山寨間傳開,一輩子臉朝黃土背朝天、望子成龍的山民,都把未來寄托在劉永學身上。他呢?也下定決心將學校辦下去,為家鄉(xiāng)培養(yǎng)人才,改變貧窮落后的現(xiàn)狀。

    這以后,劉永學相繼掛出了“劉家私校”、“者王為民中學”的牌子。年年都有數(shù)量可觀的學生考進中專中師,學校吸引了越來越多來自縣城和鄰近縣份的學生。劉永學不僅賺到了一些錢,還被選為者王鄉(xiāng)鄉(xiāng)長,撤區(qū)并鄉(xiāng)建鎮(zhèn)后又擔任慶坪鄉(xiāng)副鄉(xiāng)長。

    劉永學的成功,讓縣委黨校的政治教師李應專坐不住了。2004年8月,李應專在縣城創(chuàng)辦了冊亨實驗中學,分享正在孕育中的民辦教育蛋糕,成為黔西南的第二所民辦學校。

    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民辦學校管理到位,教師敬業(yè),學風優(yōu)良,升學率高。這樣的意識,通過劉永學多年的實踐,慢慢深入眾多家長心里。因此冊亨實驗中學誕生后,迅速站穩(wěn)腳跟。

    面對半路殺出來的程咬金,劉永學有了危機感,他當機立斷將學校遷進縣城,改名“者樓為民中學”,與李應專展開面對面的競爭。

    本來,組織上已經(jīng)明確劉永學為慶坪鄉(xiāng)鄉(xiāng)長候選人。但他經(jīng)過慎重考慮還是決定放棄仕途。

    國務院頒布、從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社會力量辦學條例》,仿佛一場春雨,讓劉永學、李應專他們堅定了信心和決心,找到了蓬勃向上的力量。隨著者樓為民中學和冊亨實驗中學的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接受民辦學校;越來越多的骨干教師紛紛辭去公職,加盟或親自創(chuàng)辦民辦學校。1998年8月,安龍一中青年教師邢鄢明創(chuàng)辦了雙明中學,面對全國招聘教師,首開民辦學校人才引進先河。

    進入新世紀后,黔西南的民辦學校若雨后春筍,在城鄉(xiāng)各地破土而出——

    劉永學將者樓為民中學從冊亨縣城遷到了緊鄰興義的頂效鎮(zhèn),改名頂興學校;李應專則到興義城區(qū)創(chuàng)辦了天賦中學;普安一中歷史教師黃略,辭職下海幾年后回到興義,創(chuàng)辦了致正學校;畢業(yè)于黔西南民族師專物理系的王再章創(chuàng)辦了黔興中學;貞豐縣教育局原局長商開國創(chuàng)辦了三立中學;晴隆縣沙子中學原教師羅朝榮到興義城郊的馬嶺鎮(zhèn)創(chuàng)辦了明星中學;興仁縣鄉(xiāng)村退休教師趙金義帶著幾個師范學校出身的子女,到興義市區(qū)創(chuàng)辦了父子小學,專門接納打工人群的孩子;興義一中語文教師李國金創(chuàng)辦了崇文中學,不幸的是李因車禍去世,學校后來轉讓給四新公司成為一所完中;還有三立、龍盤、樹德、同源、天都、華文、春旺、振興、博文、昌文、天成、致遠、普天、銘燁、英豪、勤智、文達……真是數(shù)不勝數(shù)。曾經(jīng)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

    在黔西南民辦學校數(shù)量不斷增加、規(guī)模迅速壯大、質量有效提高的同時,國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大。2003年9月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民辦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有了法制的保障,民辦學校創(chuàng)辦者有了安全感,從業(yè)人員有了歸宿感,解除了家長和學生的后顧之憂。

    民辦學校是教育市場化的一張試紙,其生死存亡,完全由市場決定。而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能否被抓住,又取決于學校的教學質量,因此競爭非常激烈,形成群雄逐鹿、各顯神通、一片繁榮的良好局面。

    作為我國教育事業(yè)這駕馬車上的兩個輪子之一,民辦學在黔西南的蓬勃發(fā)展,不僅極大地減輕政府辦學壓力,還由于其靈活的管理、過硬的質量,推動著公辦學校這個輪子的轉動。

    繞不開的三所學校

    賽文——黃秋是施達集團的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此前他在州政府任后勤科長,后來受命領銜房地產(chǎn)開發(fā),走上了創(chuàng)辦實業(yè)之路。

    作為黔西南最早的房開老板,黃秋在事業(yè)取得成功之后,深切感受到了民辦學校不可限量的發(fā)展?jié)摿。除了遍地開花的民辦學校,貴州醇酒廠投入巨資創(chuàng)辦的興義八中作為一個成功案例,無疑給了他強勁的動力。該校1996年8月招生以來,已經(jīng)成為當?shù)丶爸苓厡W生夢寐以求的學習圣殿。為什么我們的企業(yè)不可以再創(chuàng)辦一所類似的學校呢?

    黃秋說干就干,斥資過億,高起點、高標準進入民辦學校行業(yè)。2006年8月,賽文學校建成并招生。和興義八中一樣,學校一開始就給自己訂下了標準——成績達不到要求的學生,拒絕接收。作為一所完全中學,賽文學校占地近200畝,建筑面積52000多平方米,共有小學到高中91個教學班5080名在校生,有教職工448人,其中專任教師226人。2011年5月通過省教育廳評估,成為省級二類示范高中,先后兩次被評為“貴州省先進民辦學校”,已連續(xù)參加了四屆高考,共有2642名學生進入二本以上院校,其中1149人被重點大學錄取,考上北京大學的楊權,獲得學校10萬元獎學金。

    天賦——黔西南民族師專(興義學院的前身)副教授陳佩鐘,2005年9月加盟天賦中學,收購了學校的大部分股份,成了學校董事長,學校創(chuàng)始人李應專繼續(xù)擔任校長。后來雙方由于見解不同難以繼續(xù)合作,李應專把股份全部轉讓給了陳佩鐘,他自己回到冊亨,繼續(xù)經(jīng)營他的實驗中學。

    如今的天賦中學,共有初中和高中35個班近2000學生。自2006年首屆畢業(yè)生參加高考以來,已有507人被重點大學錄取,有2836人進入本科院校。2005年以來,學校先后榮獲“全國民辦教育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貢獻獎暨陳香梅教科文獎”,被民政部授予“中國民辦非企業(yè)單位自律與誠信建設先進單位”稱號,“貴州省先進民辦學校”,“全國優(yōu)秀民辦學校”等榮譽。陳佩鐘乘勝進擊,多方籌集資金在興義城郊豐都征地230畝,計劃投資3億元以上,按省級一類示范性高中標準建一所新學校。目前,項目已經(jīng)破土動工,預計兩年后建成招生。

    頂興——劉永學播下的黔西南民辦學校的第一粒種子,如今已經(jīng)成長為一株參天大樹。學校遷到頂效后,通過十年來的發(fā)展,目前占地達到180畝,有小學到高中85個教學班4500名在校生,有教職工350人。2012年6月,首屆124名學生參加高考,86人被二本以上院校錄取。每年的中考,仍然保持著七成以上學生進入省級示范性高中的優(yōu)秀業(yè)績。

    突出的辦學業(yè)績,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學校先后被評為“貴州省先進民辦學校”“全國民辦先進學校”“全國民辦教育百強學校”等。

    作為黔西南民辦學校第一人,劉永學把大半生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教育事業(yè)上,可謂嘔心瀝血。

    有不少民辦學校,在起步之初,都或多或少地采用過一些不夠陽光的手段挖優(yōu)秀學生和老師。然而,并不是每個人跳起來都能摘到桃子。和所有行業(yè)一樣,在黔西南民辦學校這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也曾倒下過無數(shù)英雄好漢。

    朱宗文是興義一中的語文教師,在黔西南教育界聲名赫赫。2003年8月,在民辦學校風起云涌的背景下,他也不甘寂寞拉起一面名為“盤江中學”的大旗,立即應者如云,很多學生心目中的名師,紛紛投到其麾下。他所任班級的部分學生也離開興義一中,緊隨其后成為民辦學校的學生。次年高考,學校為重點大學送出學生64人,一時名聲大振,但到了2007年8月,以朱宗文為首的多數(shù)盤江中學老師,卻集體加盟新辦的興義中學。繞了一個圈后,又回到了由財政拔付薪水的崗位上。

    在此之前,湖北黃崗人創(chuàng)辦的興華學校更是紅極一時,盡管收費高得出奇,人們還是趨之若鶩。保證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考上大學的承諾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同樣是,到了2007年7月,不知何因學校突然停辦。

    值得一提的是還沒有取得“準生證”(辦學許可證),就被政府強行解散的明德陽光中學。學校創(chuàng)辦人徐天奎是個傳奇人物,沒有文憑和職稱,卻具有深厚的古詩文功底,先后在普安縣窩沿中學、普安二中、盤縣一中、興義八中、云南石林中學、天賦中學等公民辦學校輾轉,后來還應邀到北京一家圖書公司編寫教輔資料。

    面對黔西南民辦學?焖侔l(fā)展的現(xiàn)狀,徐天奎也不甘寂寞,邀約了一些朋友租借興義復烤廠的房子,創(chuàng)辦了明德陽光中學。最終卻因不懂管理學校運轉不下去而被政府強行解散。欠下一屁股外債的他不幸突發(fā)肺癌撒手人寰,留下諸多遺憾。

    在目前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持續(xù)增長的升學率,是民辦學校吸引學生、出奇制勝的法寶。但為了保證升學率,學校不得不采取“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為考試而教學,為考試而考試,素質教育被拋諸腦后,因此也飽受詬病。

    民辦學校怎么看呢?他們認為,大家都圍著高考指揮棒轉,是騾子是馬,要看誰能溜達。捅出來的才是黃鱔。

    在我們還無力改變既有教育體制的前提下,一所沒有升學率的學校,不論是民辦還是公辦,空談半天的素質教育是沒有意義的。試想,學生連應試的基本功都沒有,還能指望他有較強的綜合素質?也許,這正是黔西南民辦學校蓬勃發(fā)展、不斷壯大的原因之一吧。

推薦閱讀
廉潔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2024-09-16
亮點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報  2024-09-19
普安縣融媒體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報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檢察院  2024-09-19
黔西南日報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點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