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区日韩欧美亚洲|国产一级无码午夜大片|亚洲a级片中文在线观看|无码专区久久综合久中文字|久久偷偷鲁偷偷鲁综合麻豆|国产无AV码在线观看粉嫩|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在线|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不卡人妻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專業(yè)藝術

從事京劇行業(yè)四十一年 松巖:身入梨園,從一而終

2018年11月21日 10:50:59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牛春梅

  原標題:松巖:身入梨園,從一而終

風雷京劇團成功推出了話劇《網子》,圖為《網子》劇照。

松巖在京津冀武戲大賽上,給學生上課說戲。

  珠市口的板章胡同不在路邊上,很多人并不知道這條胡同的存在,更不知道這條胡同里還有一個已經有81年歷史的京劇團——風雷京劇團。但對于松巖而言,這個劇團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的少年、青年、中年,乃至將來的老年都無法與這個劇團分開。從1977年1月15日,12歲的他正式入團開始,這個劇團的起起落落、榮辱興衰,就與他息息相關。

  學戲經歷

  天不亮出門去練功,被老師打得最多

  松巖算是出身京劇世家,父親在當時的北京京劇團(北京京劇院前身)工作,他就是在劇團長大的孩子。他從小學習京劇,武功比許多成年演員都好,旋子能一口氣擰二十個。

  練得好是因為有天賦,也因為吃苦比別人吃得多。松巖至今還記得六七歲時,每天早晨四點半跟著上早班的媽媽出門,坐頭班公交車去老師家里練功,“那時候天還是黑漆漆的,走在胡同里害怕極了。”身上還常有老師抽打留下的痕跡,“不過,行里人都說,老師打你那是往你兜里塞錢呢。”松巖說,學戲的孩子懂事兒都早,再疼也能熬過去。

  但他沒想到,進了劇團還得繼續(xù)挨打。1977年,他考上了風雷京劇團的“團代班”。參加復試時,風雷京劇團創(chuàng)始人張寶華先生抄著他后手翻,剛翻了一個,就給他一個耳光,說他“你怎么那么肉?”先生讓他連翻五個,他從來沒有翻過那么多,可是一想到剛吃的那一耳光,就什么都不敢說了,只能硬著頭皮上,結果沒想到第一次連翻五個居然就成功了。“所以我覺得有的時候還是得打,才能激發(fā)出潛力,要不我也不知道自己其實能翻五個了。”松巖說,打是戲曲行里的老傳統(tǒng),兒子松天碩學戲的時候也沒少挨他的打。

  作為班里成績最好的,松巖也是挨打最多的,也是學得最扎實的,F在,松巖還記著那時候的疼,但也深深覺得就是那一頓一頓的打,讓他能夠在京劇這條路上堅持走下來。

  “文革”期間,京劇演出就是八個樣板戲,松巖所在劇團接受的訓練也都是按照樣板戲來的。1977年的一天,父親帶他去全國政協禮堂看“文革”后恢復演出的第一部傳統(tǒng)戲——北京京劇團的《逼上梁山》,臺上林沖一聲“好大雪”,臺下就徹底炸了窩。“我跟做夢似的,才發(fā)現傳統(tǒng)戲居然可以這么好聽,這么好看!”松巖說學了那么多年戲,那還是他第一次見水袖,還問父親:演員的衣服為什么要在袖子前面接一塊兒?

  從那以后,各個劇團大量排傳統(tǒng)戲來滿足觀眾的渴求,學員們也掀起了學習傳統(tǒng)戲的高潮。“現在看,我能夠在十幾歲趕上改革開放,算是沒有耽誤太多工夫,還來得及學習老戲。要是再晚兩年,可能就真的來不及了。”松巖說,京劇講究幼功,要是再晚幾年,自己的胳膊、腿都硬了,肯定練不了那些傳統(tǒng)功夫了。更值得慶幸的是,那時許多老先生還健在,還有表現力,也還能夠教學生,松巖趁機也學了不少傳統(tǒng)戲。

  行業(yè)低谷

  劇團沒戲演,站過柜臺賣服裝

  梨園行的熱鬧,在“文革”后持續(xù)了近十年,但不知什么時候,劇院里開始慢慢變得冷清了。松巖記得特別清楚,有一次他們在吉祥戲院演出,劇場只坐了一半的觀眾,當時還覺得奇怪,后來就慢慢習慣了。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劇團基本沒演出了。二十歲的松巖憑借《界牌關》獲得全國京劇大獎,但也沒有戲演。沒戲演的時候,他賣過服裝。母親在前門百貨商店租了一個柜臺,他就幫著站柜臺。學了那么多年的京劇,似乎除了能讓他從一米多高的柜臺里一躍而出,就沒有什么用了。

  和京劇沒落同步的是影視的繁榮,那時候正趕上李連杰在北京拍《獅王爭霸》,很多京劇演員都跟著去拍電影了,松巖也去做了外圍武師。當時在劇院演出,一場演出費是六毛五,可拍一天電影給七十塊錢,還當場就結錢。

  但無論是站柜臺還是當武師,他從來沒有把京劇撂下,每天還堅持練功。站柜臺時,先練功再去商場,拍電影時回到家吃完飯,還像往常一樣回劇團練功。談到自己的執(zhí)著,松巖覺得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我就是喜歡這一行嘛!可以干別的,但不能把京劇扔了。”

  國內演京劇沒人看,就去國外演。上世紀90年代初,他去了馬來西亞演猴戲,在當地特別受歡迎,每天演出結束,等待和他合影的隊伍都排得很長。在那里,每天的演出費就有六十美元,演出結束后,用紙巾把自己臉上的臉譜拓下來也能賣,一張簽名照賣幾十塊錢,也有觀眾愿意買。

  1995年,他認識的日本朋友巖田邀請風雷京劇團去日本演出,可當時劇團的服裝破破爛爛,根本沒法用,就連《三岔口》里演員應該穿的白衣服都變成灰色的了。最后還是巖田贊助了五十萬日元,他們重新置辦了服裝才出了國。孰料,風雷第一次出國演出就特別受歡迎,連續(xù)去了三年,日本當地戲迷還成立了一個松巖戲迷協會。

  “那時候就感覺只有在國外演出,自己才是藝術家,在國內連看的人都沒有。”不只是松巖,對于所有京劇人而言,那都是一段極為灰暗的時光。

  絕地求生

  凡需京劇表演的地方,一分鐘也不錯過

  1996年當副團長,2001年松巖成為風雷京劇團的團長。那時各大京劇團日子都不好過,更別說風雷這樣的民營京劇團了。從他以往走穴積累的經驗來看,劇團要想繼續(xù)生存就必須轉變觀念,必須符合市場要求。“我們不能跟在大團后面,而是要搶在他們前面,嗅到市場先機,才有生存的機會。”松巖說,那時候他定下的規(guī)矩就是,只要不違反京劇規(guī)律,什么都可以妥協。

  沒有大的劇場演出,那么就走出劇場,不放過每一場小演出。酒店綜藝、新聞發(fā)布會、新年晚會、樓盤開盤儀式……凡是需要京劇表演的地方,甭管一分鐘還是幾分鐘,大團根本看不上的活,他們都不挑剔。其中,還是他的猴戲最受歡迎,原本畫一張臉需要四十分鐘,后來因為演得太多了,他五分鐘就能畫完。趕上新年演出季最忙的時候,他一晚上扮著臉上的猴裝跑了七個場子。

  就這么發(fā)了狠地演,15個月里他們演出793場,把劇團從瀕臨消失的邊緣拽了回來,原先離開劇團的演員也都慢慢回來了。后來連續(xù)十年,他們年年演出都在500場以上。“我們先攏住了人氣兒,然后就在質量上把關,哪怕一百塊錢的活兒也得干好,否則就沒有下回了。”松巖說。

  肚子吃飽了,大家又開始琢磨藝術。風雷接連創(chuàng)作了《長征路上》《武松》《三打白骨精》《金翅大鵬》等劇,活躍的表現讓央視注意上了他們,并首次登上央視戲曲頻道。2002年,他們的《金翅大鵬》申報在香港舉行的“全國絕活展演”,和眾多精英同臺演出,風雷穩(wěn)穩(wěn)地站住了大軸的位置。政府主管部門做外派演出計劃時,也從剛開始對他們演出質量的疑慮,慢慢轉變成“風雷演出沒問題,就是價錢太高”。

  “曲線救國”

  京劇演員演話劇,走出一條活路

  前兩天,松巖和兒子松天碩剛剛去了國家大劇院演出,不過他們演的不是京劇,而是一出小劇場話劇《網子》。

  在別人眼里,松巖這是不務正業(yè),而在他自己看來,這其實是“曲線救國”。“我們用話劇的形式來講述京劇的故事,希望能夠吸引年輕人的關注。”松巖說,京劇在當代的發(fā)展從未擺脫過危機,困難總是如影隨形,“我們劇場里的觀眾以老年人居多,這樣發(fā)展下去京劇怎么能繁榮?”一向喜歡看話劇的松巖,動了心思從話劇市場為京劇挖掘觀眾,2015年他自編自導自演了小劇場話劇《網子》。

  在梨園行泡了幾十年,又堪稱是北京看話劇最多的京劇演員和團長,松巖將一段有血有淚的梨園故事講得淋漓盡致。三年時間里,《網子》演出近百場,利潤達到數百萬元,這在話劇市場上可是不多見的“奇跡”,誰能想到這樣的奇跡卻是一個京劇演員創(chuàng)造的。

  相比票房,松巖更看重的是,這部戲讓不少年輕觀眾對京劇產生了興趣。他記得很清楚:有一家文化公司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這部戲75.6%的觀眾是年輕人;有一個年輕人像刷網劇一樣,把這部戲刷了五六遍;還有的觀眾看完這部戲的第二天,就去長安大戲院給全家買了京劇票。

  《網子》給風雷拓展了一條新路,話劇三部曲的第二部《緙絲箭衣》就升級成了大劇場作品,今年演出時也是一票難求。目前,該系列第三部《角兒的代價》(暫定名)還在一遍一遍的修改中。松巖說,雖然話劇創(chuàng)作越來越多,但膽子卻越來越小,對自己也越來越挑剔,所以創(chuàng)作速度也越來越慢了。

  談到未來,松巖說得很簡單:“風雷不能慢,一定要一直不停地往前跑。”

聲明:轉載此文的目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ldqxnw@163.com),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謝謝!

我要評論

共有0條評論

相關信息

熱文排行

24小時 一周 一月

從事京劇行業(yè)四十一年 松巖:身入梨園,從一而終

北京日報 | 2018年11月21日 10:50:59 | 牛春梅

  原標題:松巖:身入梨園,從一而終

風雷京劇團成功推出了話劇《網子》,圖為《網子》劇照。

松巖在京津冀武戲大賽上,給學生上課說戲。

  珠市口的板章胡同不在路邊上,很多人并不知道這條胡同的存在,更不知道這條胡同里還有一個已經有81年歷史的京劇團——風雷京劇團。但對于松巖而言,這個劇團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的少年、青年、中年,乃至將來的老年都無法與這個劇團分開。從1977年1月15日,12歲的他正式入團開始,這個劇團的起起落落、榮辱興衰,就與他息息相關。

  學戲經歷

  天不亮出門去練功,被老師打得最多

  松巖算是出身京劇世家,父親在當時的北京京劇團(北京京劇院前身)工作,他就是在劇團長大的孩子。他從小學習京劇,武功比許多成年演員都好,旋子能一口氣擰二十個。

  練得好是因為有天賦,也因為吃苦比別人吃得多。松巖至今還記得六七歲時,每天早晨四點半跟著上早班的媽媽出門,坐頭班公交車去老師家里練功,“那時候天還是黑漆漆的,走在胡同里害怕極了。”身上還常有老師抽打留下的痕跡,“不過,行里人都說,老師打你那是往你兜里塞錢呢。”松巖說,學戲的孩子懂事兒都早,再疼也能熬過去。

  但他沒想到,進了劇團還得繼續(xù)挨打。1977年,他考上了風雷京劇團的“團代班”。參加復試時,風雷京劇團創(chuàng)始人張寶華先生抄著他后手翻,剛翻了一個,就給他一個耳光,說他“你怎么那么肉?”先生讓他連翻五個,他從來沒有翻過那么多,可是一想到剛吃的那一耳光,就什么都不敢說了,只能硬著頭皮上,結果沒想到第一次連翻五個居然就成功了。“所以我覺得有的時候還是得打,才能激發(fā)出潛力,要不我也不知道自己其實能翻五個了。”松巖說,打是戲曲行里的老傳統(tǒng),兒子松天碩學戲的時候也沒少挨他的打。

  作為班里成績最好的,松巖也是挨打最多的,也是學得最扎實的,F在,松巖還記著那時候的疼,但也深深覺得就是那一頓一頓的打,讓他能夠在京劇這條路上堅持走下來。

  “文革”期間,京劇演出就是八個樣板戲,松巖所在劇團接受的訓練也都是按照樣板戲來的。1977年的一天,父親帶他去全國政協禮堂看“文革”后恢復演出的第一部傳統(tǒng)戲——北京京劇團的《逼上梁山》,臺上林沖一聲“好大雪”,臺下就徹底炸了窩。“我跟做夢似的,才發(fā)現傳統(tǒng)戲居然可以這么好聽,這么好看!”松巖說學了那么多年戲,那還是他第一次見水袖,還問父親:演員的衣服為什么要在袖子前面接一塊兒?

  從那以后,各個劇團大量排傳統(tǒng)戲來滿足觀眾的渴求,學員們也掀起了學習傳統(tǒng)戲的高潮。“現在看,我能夠在十幾歲趕上改革開放,算是沒有耽誤太多工夫,還來得及學習老戲。要是再晚兩年,可能就真的來不及了。”松巖說,京劇講究幼功,要是再晚幾年,自己的胳膊、腿都硬了,肯定練不了那些傳統(tǒng)功夫了。更值得慶幸的是,那時許多老先生還健在,還有表現力,也還能夠教學生,松巖趁機也學了不少傳統(tǒng)戲。

  行業(yè)低谷

  劇團沒戲演,站過柜臺賣服裝

  梨園行的熱鬧,在“文革”后持續(xù)了近十年,但不知什么時候,劇院里開始慢慢變得冷清了。松巖記得特別清楚,有一次他們在吉祥戲院演出,劇場只坐了一半的觀眾,當時還覺得奇怪,后來就慢慢習慣了。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劇團基本沒演出了。二十歲的松巖憑借《界牌關》獲得全國京劇大獎,但也沒有戲演。沒戲演的時候,他賣過服裝。母親在前門百貨商店租了一個柜臺,他就幫著站柜臺。學了那么多年的京劇,似乎除了能讓他從一米多高的柜臺里一躍而出,就沒有什么用了。

  和京劇沒落同步的是影視的繁榮,那時候正趕上李連杰在北京拍《獅王爭霸》,很多京劇演員都跟著去拍電影了,松巖也去做了外圍武師。當時在劇院演出,一場演出費是六毛五,可拍一天電影給七十塊錢,還當場就結錢。

  但無論是站柜臺還是當武師,他從來沒有把京劇撂下,每天還堅持練功。站柜臺時,先練功再去商場,拍電影時回到家吃完飯,還像往常一樣回劇團練功。談到自己的執(zhí)著,松巖覺得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我就是喜歡這一行嘛!可以干別的,但不能把京劇扔了。”

  國內演京劇沒人看,就去國外演。上世紀90年代初,他去了馬來西亞演猴戲,在當地特別受歡迎,每天演出結束,等待和他合影的隊伍都排得很長。在那里,每天的演出費就有六十美元,演出結束后,用紙巾把自己臉上的臉譜拓下來也能賣,一張簽名照賣幾十塊錢,也有觀眾愿意買。

  1995年,他認識的日本朋友巖田邀請風雷京劇團去日本演出,可當時劇團的服裝破破爛爛,根本沒法用,就連《三岔口》里演員應該穿的白衣服都變成灰色的了。最后還是巖田贊助了五十萬日元,他們重新置辦了服裝才出了國。孰料,風雷第一次出國演出就特別受歡迎,連續(xù)去了三年,日本當地戲迷還成立了一個松巖戲迷協會。

  “那時候就感覺只有在國外演出,自己才是藝術家,在國內連看的人都沒有。”不只是松巖,對于所有京劇人而言,那都是一段極為灰暗的時光。

  絕地求生

  凡需京劇表演的地方,一分鐘也不錯過

  1996年當副團長,2001年松巖成為風雷京劇團的團長。那時各大京劇團日子都不好過,更別說風雷這樣的民營京劇團了。從他以往走穴積累的經驗來看,劇團要想繼續(xù)生存就必須轉變觀念,必須符合市場要求。“我們不能跟在大團后面,而是要搶在他們前面,嗅到市場先機,才有生存的機會。”松巖說,那時候他定下的規(guī)矩就是,只要不違反京劇規(guī)律,什么都可以妥協。

  沒有大的劇場演出,那么就走出劇場,不放過每一場小演出。酒店綜藝、新聞發(fā)布會、新年晚會、樓盤開盤儀式……凡是需要京劇表演的地方,甭管一分鐘還是幾分鐘,大團根本看不上的活,他們都不挑剔。其中,還是他的猴戲最受歡迎,原本畫一張臉需要四十分鐘,后來因為演得太多了,他五分鐘就能畫完。趕上新年演出季最忙的時候,他一晚上扮著臉上的猴裝跑了七個場子。

  就這么發(fā)了狠地演,15個月里他們演出793場,把劇團從瀕臨消失的邊緣拽了回來,原先離開劇團的演員也都慢慢回來了。后來連續(xù)十年,他們年年演出都在500場以上。“我們先攏住了人氣兒,然后就在質量上把關,哪怕一百塊錢的活兒也得干好,否則就沒有下回了。”松巖說。

  肚子吃飽了,大家又開始琢磨藝術。風雷接連創(chuàng)作了《長征路上》《武松》《三打白骨精》《金翅大鵬》等劇,活躍的表現讓央視注意上了他們,并首次登上央視戲曲頻道。2002年,他們的《金翅大鵬》申報在香港舉行的“全國絕活展演”,和眾多精英同臺演出,風雷穩(wěn)穩(wěn)地站住了大軸的位置。政府主管部門做外派演出計劃時,也從剛開始對他們演出質量的疑慮,慢慢轉變成“風雷演出沒問題,就是價錢太高”。

  “曲線救國”

  京劇演員演話劇,走出一條活路

  前兩天,松巖和兒子松天碩剛剛去了國家大劇院演出,不過他們演的不是京劇,而是一出小劇場話劇《網子》。

  在別人眼里,松巖這是不務正業(yè),而在他自己看來,這其實是“曲線救國”。“我們用話劇的形式來講述京劇的故事,希望能夠吸引年輕人的關注。”松巖說,京劇在當代的發(fā)展從未擺脫過危機,困難總是如影隨形,“我們劇場里的觀眾以老年人居多,這樣發(fā)展下去京劇怎么能繁榮?”一向喜歡看話劇的松巖,動了心思從話劇市場為京劇挖掘觀眾,2015年他自編自導自演了小劇場話劇《網子》。

  在梨園行泡了幾十年,又堪稱是北京看話劇最多的京劇演員和團長,松巖將一段有血有淚的梨園故事講得淋漓盡致。三年時間里,《網子》演出近百場,利潤達到數百萬元,這在話劇市場上可是不多見的“奇跡”,誰能想到這樣的奇跡卻是一個京劇演員創(chuàng)造的。

  相比票房,松巖更看重的是,這部戲讓不少年輕觀眾對京劇產生了興趣。他記得很清楚:有一家文化公司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這部戲75.6%的觀眾是年輕人;有一個年輕人像刷網劇一樣,把這部戲刷了五六遍;還有的觀眾看完這部戲的第二天,就去長安大戲院給全家買了京劇票。

  《網子》給風雷拓展了一條新路,話劇三部曲的第二部《緙絲箭衣》就升級成了大劇場作品,今年演出時也是一票難求。目前,該系列第三部《角兒的代價》(暫定名)還在一遍一遍的修改中。松巖說,雖然話劇創(chuàng)作越來越多,但膽子卻越來越小,對自己也越來越挑剔,所以創(chuàng)作速度也越來越慢了。

  談到未來,松巖說得很簡單:“風雷不能慢,一定要一直不停地往前跑。”

聲明:轉載此文的目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ldqxnw@163.com),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謝謝!

推薦閱讀
廉潔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2024-09-16
亮點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報  2024-09-19
黔西南日報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檢察院  2024-09-19
普安縣融媒體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報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點黔西南  2024-09-22